恶液质患者腹泻的临床症状
taptap点点亚洲体育患者腹泻多与肿瘤相关,没有特异性症状和体征,腹泻同时可伴有发热、里急后重、消瘦等。
(—)一般表现
急性腹泻起病急骤,病程短,常为感染及食物中毒所致,每天排便次数可多达10次以上,粪质多而稀薄,由细菌引起者初为水样便,后为黏液血便或脓血便;慢性腹泻起病缓慢,病程长,常见于慢性炎症、吸收不良、肠道肿瘤或肠易激综合征。多数 每天排便数次,可为稀便或黏液脓血便,或便中携带大量黏液而无病理成分。
(二)伴发症状
腹痛感染性腹泻常伴有明显腹痛,分泌性腹泻往往无明显腹痛,小肠疾病腹泻疼痛多位于脐周,便后腹痛缓解不明显;结肠疾病则疼痛多位于下腹部,便后疼痛常可减轻。发热常见于肠道感染、败血症、病毒性肠炎、结肠癌、小肠恶性淋巴瘤等。里急后重多见于结直肠病变,如左半结肠癌、直肠癌等。消瘦恶液质患者体重明显下降,多见于胃肠道肿瘤及吸收不良综合征。严重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常见于分泌性腹泻,如分泌性直肠或乙状结肠绒毛腺瘤,肠道淋巴引流障碍广泛小肠淋巴瘤、肠结核、克罗恩病等。(三)不同病因所致腹泻特点
肿瘤所致腹泻特点肿瘤所致腹泻多种多样,在此选择有代表性的几种肿瘤相关腹泻特点进行阐述:①大肠癌:右侧大肠癌腹泻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肠功能紊乱,如腹泻、便秘或腹泻便秘交替出现,排便习惯改变等。排便次数较左侧大肠癌少,多为轻度腹泻,便量较大。右侧大肠癌由于大便尚处于半流体状,故出血量相对较少,且因混于粪便中色泽改变不明显,大便常呈糊状或果酱状。少见肉眼血便,大多为隐血阳性。左侧大肠癌主要表现为:a.鲜血便,直肠、乙状结肠中粪便干硬与肿瘤摩擦,血液不与粪便相混,附着于粪便表面,排便前后 肛门滴血量不大。b.脓血便,因肿瘤本身可分泌黏液,当肿瘤及其周围黏膜继发炎症改变时更易岀现脓血便。直肠癌时由于肿瘤压迫,刺激直肠壁,可伴有里急后重。直肠癌可无明显的大便性状改变,而仅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每次排便量不大或大 便变形、变细。②胰腺癌:胰腺外分泌功能下降,胰酶分泌不足,导致脂肪消化不良,造成大量的脂肪类物质从大便中排岀,出现脂肪泻,其主要表现为腹泻、腹部胀满、食欲缺乏,营养不良。③甲状腺髓样癌:出现分泌性腹泻同时伴有甲状腺结节增大, 质地坚硬而固定,表面不光滑,同时存在血钙降低, 声音嘶哑等应警惕甲状腺髓样癌。④肺癌患者出现腹泻,伴有颜面潮红,考虑与肺癌细胞产生多种调节肽如5-HT分泌过多有关。⑤卓-艾综合征:25%~33%的患者出现水样腹泻或脂肪泻,同时伴有胃分泌亢进和非P型胰岛细胞瘤,部分伴有暴发性空肠溃疡,有胰源性溃疡综合征之称。⑥VIP瘤:是胰岛非a、非B肿瘤所致的以大量水泻、严重低血钾、无胃酸综合征,特色表现为水泻一日10余次或数10次,日排便量多达3000~4000mlo感染性腹泻特点了解各种腹泻的临床特征,有利于诊断、隔离和治疗。(1)大便性状的改变,对病因的诊断有很大的帮助。①水样便:多见于病毒、产毒性大肠杆菌引 起的肠炎,后者感染儿童可表现为绿色水样便。各种食物中毒引起的腹泻也多表现为水样便。②米汤样便及呕吐物:是霍乱特征性的临床表现。③蛋花汤样便:多见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肠炎及真菌性肠炎。④脓血便:多见于细菌性痢疾。⑤腥臭血水 样便:多见于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⑥豆腐渣样便: 多见于白色念珠菌性肠炎。⑦水样便伴有灰白色 假膜:多见于艰难梭菌引起的假膜性肠炎。⑧果酱样便:多见于阿米巴痢疾。
腹痛:腹痛是腹泻最常见的伴随症状,以侵袭性腹泻更明显,如细菌性痢疾,痢疾杆菌主要侵犯结肠,而且主要是乙状结肠和直肠,炎症刺激直肠的感受器,使人总有便意,但每次总又感觉排不净,即“里急后重”感。细菌性食物中毒多伴有明显的腹痛。而分泌性腹泻如霍乱,虽然腹泻、呕吐严重,但因霍乱弧菌不直接侵犯肠道,很少有腹痛。呕吐:无论是痢疾、食物中毒,还是霍乱,都可有呕吐的表现。食物中毒的呕吐比较明显,常在 腹泻之前先有恶心、呕吐,继而出现腹部绞痛和腹泻。霍乱的呕吐多因肠道内的大量液体来不及排出体外所致,一般先发生剧烈腹泻,继之出现呕吐, 而且呕吐为喷射性的。由于痢疾的肠道病变部位较低,所以呕吐症状常较轻。发热:感染性腹泻是否伴有发热,决定于致病菌及其毒素是否进入血液循环。痢疾杆菌的内 毒素、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均可侵入血流,因此感染后有发热的表现。霍乱弧菌及霍乱毒素均不侵入血流,因此霍乱早期不发热,只有一些严重病例可在恢复期出现发热。
菌群失调所致腹泻特点肠道存在多种处于动态平衡下的细菌,而条件致病菌在患者免疫状态不佳时比例明显增高,其产生相应酶:①如导致 肠内碳水化合物的异常分解,则表现为发酵性消化不良,大便呈水样或糊样,多泡沫,呈酸性反应,每日数次至十数次,伴有肠鸣、腹胀与排气增多;如为成形便,则大便成堆,多泡沫,状如发酵的面团。便 常规可发现大量未消化的淀粉团,用卢戈液可染成深蓝、蓝色、棕红等不同颜色;此外,卢戈液又可染出大量嗜碘性细菌(酪酸梭状芽泡菌、链状球菌),证明这些细菌的存在有重要诊断意义。②如导致肠内蛋白质异常分解,则表现为腐败性消化不良,便澹,呈碱性反应,黄棕色,有特殊臭味。③真菌性 肠炎:肿瘤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易出现肠道菌群紊乱,继而出现真菌性肠炎。白色念珠菌累及结肠,约有85.5%的患者出现腹胀,泡沫样腹泻,或与便秘交替出现。早期为黏液样稀便,偶有便血或带血丝,其特点是粘稠似蛋清附于大便上,或全部黏液便。后期为脓性或脓血样稀便,或无明显的脓血便。 出血多时为暗红色糊状黏液便。腹痛及压痛不明显。直肠放线菌可形成亚急性或慢性肛周脓肿、坐 骨直肠窝脓肿或直肠旁脓肿。直肠周围病变多由腹内病变波及而来,表现为腹泻、便秘、里急后重或 较稀带黄色颗粒的脓血便。4.手术相关腹泻特点胰腺全切除患者可因缺乏胰酶出现脂肪泻;结直肠癌术后,很可能造成肠道功能改变和肠黏膜吸收面积减少,从而导致腹泻。这种情况多为吸收不良性腹泻,常见于结肠癌、 小肠肿瘤及直肠癌。由于存在手术史,机体解剖结构改变及肠黏膜吸收面积减少无法短期内改善,且经长时间适应后多数患者症状可逐渐好转甚至消失。
5.化疗相关性腹泻特点化疗药物如伊立替康引起的腹泻可分为早发性腹泻及迟发性腹泻,早发性腹泻在给药后即刻或24小时内发生,伴有腹 部痉挛、绞痛、大汗、面红,全身不适、流涎、流泪及瞳孔缩小等“急性胆碱能综合征”的表现;迟发性腹泻可在用药物后的任意时间点发生,类似分泌性腹泻。腹泻大多为无痛性,或伴有轻度腹痛。常出 现喷射性水样便,一天数次或数十次,持续5~7天,严重者长达2~3个月。经庆大霉素、小樂碱等治疗无效。
6.放疗相关腹泻特点放疗相关腹泻可于放疗早期岀现,亦可在治疗后6个月~10年中出现放射性肠炎,可出现腹泻伴有腹痛、里急后重、便血、直肠狭窄等局部症状,也可出现营养不良,严重感染等全身症状。
小结
腹泻是进展期肿瘤患者常见症状之一,发生率高,可能原因包括肿瘤本身因素,也存在治疗相关以及感染免疫、社会心理等综合因素所致。肿瘤患者长期腹泻,导致患者消化功能障碍及吸收障碍, 同时肿瘤所致高分解代谢,可导致患者进入恶液质期;而患者进入恶液质期后肠道功能进一步减弱, 黏膜屏障功能明显降低,又可加重腹泻,严重的腹 泻可导致患者极度虚弱甚至威胁生命。恶液质与腹泻互为因果,相互促进,因此控制腹泻症状与终 止恶液质-腹泻的恶性循环息息相关。明确其腹泻的发生原因,迅速识别其腹泻特点,尽早给予患者积极的治疗,以大道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缓甚至终止患者进入恶液质期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