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不良的病因
taptap点点亚洲体育的患者或多或少存在消化不良,而且病因复杂,在疾病的终末期多是综合因素引起。 除恶液质状态本身可以引起消化不良,尚有以下结构或是生化因素可引起该症状。
1. 肿瘤相关因素 消化道肿瘤更容易出现消化不良,如胃癌、膜腺癌、食管癌、肠癌。 胃癌尤其严重,约 85% 的胃癌患者出现恶液质。 肿瘤对机体造成损伤,生产的毒性物质引起患者胃肠道功能紊乱,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下降,甚至恶心、呕吐等症状;肿瘤压迫或破坏消化道,直接损害了消化功能;肿瘤引起的相关症状如疼痛、口腔溃疡、吞咽困难、味觉异常、便秘、电解质紊乱等因素亦可引起消化不良。
2. 肿瘤治疗相关因素 恶性肿瘤治疗后会出现多种不可忍受的副作用,其中恶心、呕吐,消化不良的症候群在临床上多见,而在营养不良和机体状 态差的患者中更为常见。 这些症状与肿瘤本身及治疗引起的胃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而出现胃轻瘫相关。 相关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放射治疗、手术治疗及营养支持治疗。
(1)药物治疗相关因素:肿瘤治疗时常用药物有化疗药物、止痛药物等。 肿瘤化疗相关的消化不良是指化疗所导致的胃排空延迟等因素,从而出现早饱感、厌食、恶心呕吐。胃排空延迟是最近被提及的消化系统症状的最常见原因。化疗药物具有神经毒性,影响自主神经系统,尤其降低肠神经活性,引起胃肠道平滑肌应激性下降,导致胃排空延迟,抑制肠道蠕动,引起消化不良、便秘、腹胀,甚至麻痹性肠梗阻;同时能直接刺激胃肠道,引起炎性改变并损伤增殖旺盛的胃肠道细胞,细胞毒药物对消化道黠膜细胞的损伤,导致消化酶的分泌量下降,活性减低,消化吸收功能下降;化疗后引起的骨髓抑制会使患者乏力、食欲减退;对化疗的恐惧所引起的习惯性厌食,以上均可引起消化不良。多数药物可造成消化不良,包括阿片类止痛药、非甾体抗炎药(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抗生素(甲硝瞠、大环内醋类)、糖皮质激素、地高辛、铁剂和类器粟碱等。 使用阿片类止痛药可以使胃肠蠕动抑制,胃排空延缓,引起消化不 良。使用NSAIDs或糖皮质激素药物可破坏胃站膜,引起消化性渍殇,出现消化不良。套萃分析资料表明,平均使用非类固醇类抗炎药(NSAIDs)33天,有 5% 患者会出现消化不良,而对照组消化不良的发生率为2%。62% 的NSAIDs使用者在用药1年时,有消化不良的症状。套萃分析显示,在NSAIDs中,甲氯芬酸和呲比罗昔康致消化不良危险更高,而茶丁美国同和布洛芬要低一些。
(2)放射治疗相关因素:放射治疗是当前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约 50% 的癌性肿瘤患者接受放疗。 放射线可损伤胃肠道如膜,除了治疗时能引起急性消化道症状群外,而治疗后也常伴有慢性胃肠道症状,如上腹疼痛、腹胀等。尤其在腹盆腔恶性肿瘤放疗中更常见。 研究发现盆腔放射治疗的患者25% 会出现胃肠道的反应。 主 要是由于放射线、疾病本身、心理等因素造成肠黠膜损伤,以及肠教膜上的嗜铭细胞释放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 3, 5-HTJ,与 5-HT3 受体 结合产生神经冲动,由迷走神经传人呕吐中枢导致,严重者可引起患者脱水、电解质紊乱、营养缺失等。 Kim 等调查 282 例接受放疗乳腺癌患者,发现上消化道症状群(恶心、呕吐、食欲下降),出现在放疗后6周以及结束后1个月(系数α分别为0.61、0.81), 提示临床医护人员应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肿瘤患者放疗次数、方式的选择、接受的剂量等也影响症状群的发生及程度。 研究发现放疗次数<5次时患者出现食欲差症状,而放疗>16次时,疼痛、疲乏、苦恼、口干症状相继出现,互为影响,形成一系列症状群,共同作用于患者。
(3)手术治疗相关因素:消化道肿瘤术后的患者会出现胃肠功能紊乱,比如胃癌术后由于胃体积及容积减少,胃酸减少、胃泌素分泌下降、胆汁、膜液和肠液的反流、胃容量减小、食物不经正常途径进入小肠等因素,消化酶分泌排泄减少或功能下降,出现消化不良。 而肠癌术后患者胃肠蠕动功能障碍,肠液的分泌减少等,也可引起消化不良。
(4)营养支持治疗相关因素:高能量如脂肪乳输液等,可引起食欲抑制及消化酶分泌紊乱,出现消化不良。
3. 精神心理因素 肿瘤患者因疾病会产生焦虑、恐惧、抑郁等心理功能障碍,此外全身衰弱如无力、活动少、卧床、营养不良、过少的食物和液体摄入,或是环境因素如病室环境差、饮食习惯改变等也会加重患者焦虑、恐惧、抑郁,进而通过脑-肠轴的作用改变胃肠道运动、感觉功能,出现消化不良,且严重程度与负性情绪呈正相关。 心理因素和消化不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