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黄疸是肿瘤taptap点点亚洲体育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黄疸是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以及一些内脏器官和体液等黄染的临床症状。正常血清总胆红素为1.7-17.1umol/L(0.1-1 mg/dl)o胆红素在17.1〜34.2)umol/L(l〜2mg/dl),临床不易察觉,称为隐性黄疸,超过34.2umol/L(2mg/dl)时即出现临床可见黄疸。恶液质患者发生黄疸的原因较复杂,包括肿瘤本身及治疗所致溶血、肝细胞受损所致胆红素代谢障碍以及肿瘤引起胆管阻塞等。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胆红素的正常代谢
黄疸的病因较多,深入了解胆红素代谢过程, 对黄疸的发病机制及其临床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胆红素是血红素的终末产物,主要(80%~85%)来源于血红蛋白的分解。血液循环中衰老的红细胞经单核-巨噬细胞破坏,降解为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在组织蛋白酶的作用下形成血红素和珠蛋白,血红素在催化酶的作用下转变为胆绿素,后者再经还原酶还原为胆红素。另外,胆红素少量来源于无效造血和含血红素的非血红蛋白物质。这包括骨髓幼稚红细胞的血红蛋白和肝内含有亚铁血红素的蛋白质(如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及细胞色素氧 化酶与肌红蛋白等),这些胆红素称为旁路胆红素(bypass bilirubin)。
上述形成的胆红素称为游离胆红素或非结合胆红素(unconjugated bilirubin,UCB),与血清蛋白结合而输送,不溶于水,不能从肾小球滤出,故尿液中不出现非结合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通过血液循环运输至肝后,在肝细胞内和Y、Z两种载体蛋白结合,并被运输至肝细胞光面内质网的微粒体部分,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催化作用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形成结合胆红素(conjugated bilirubin,CB)。结合胆红素为水溶性,可通过肾小球滤过从尿中排出。
结合胆红素从肝细胞经胆管排入肠道后,在回肠末端及结肠经细菌酶的分解与还原作用,形成尿胆原。尿胆原大部分从粪便排出,称为粪胆原,小部分(约5%~10%)经肠道吸收,通过门静脉血回到肝内。重吸收的尿胆原大部分转变为结合胆红素,再随胆汁排泄到肠腔。形成所谓“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小部分进入体循环后从尿中排出。
(二)黄疸的分类及发病机制
溶血性黄疸恶液质患者发生溶血性贫血多与原发病相关,如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其他恶性肿瘤所致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癌肿所致创伤和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恶性肿瘤导致溶血的机制可能与单核-巨噬细胞功能过度活跃、抗自身红细胞抗体和肿瘤细胞产生某种溶血性物质有关。另外,肿瘤患者可能因治疗中应用化疗或其他治疗药物引起溶血等毒副作用而产生黄疸。发生溶血后,由于大量红细胞的破坏,形成大量的非结合胆红素,超过肝细胞的摄取、结合与排泌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溶血造成的贫血、缺氧和红细胞破坏产物的毒性作用,削弱了肝细胞对胆红素的代谢功能,使非结合胆红素在血中潴留,超过 正常水平而出现黄疸。
肝细胞性黄疸使肝细胞严重损害的各种恶性肿瘤均可导致黄疸发生,如弥漫性肝癌、肝脏转移癌等,同时一些抗肿瘤治疗手段也可引发黄疸,如化疗、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经皮无水乙醇注射、外放射治疗等。肝细胞受损时,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转运、结合及排泄均受到影响。但结合型胆红素的排泄是胆红素代谢过程中的限速步骤,同时由于肝实质性疾病时,排泄过程常常较结合过程受到更大程度 的干扰,因此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增高主要以结合型胆红素为主,而未结合型胆红素亦有相应的增高。
胆汁淤积性黄疸肿瘤引起胆汁淤积性黄疸主要见于:①肿瘤结节或淋巴结肿大压迫各级胆管;②肝 内肿瘤侵入胆管,导致胆管不完全或完全阻塞,并可部分坏死脱落,移动至肝外胆管,突然阻塞胆道; ③胆管内癌栓形成,包括坏死肿瘤脱落,在胆管内生长,肝内原发肿瘤破入胆管,或肿瘤岀血,含有癌 细胞的血凝块形成栓子,阻塞胆管。
常见的恶性肿瘤包括点点官方app下载、胆管癌、肝门部肿瘤、转移性肝癌及肠道肿瘤,同时有个案报道见于恶性血液病,包括肝外胆管或进展期的非霍奇金淋巴瘤胰腺受累、急性髓系白血病可因胆管中发生绿色瘤或白血病细胞浸润肝窦,急性成淋巴细胞白血病发生阻塞性黄疸极为罕见。
上述原因引起胆道阻塞,胆汁不能充分排泄入十二指肠。阻塞上方的压力逐渐升高,导致胆管扩张,达到一定程度后,连接毛细胆管和胆管的Hering壶腹破裂,胆汁进入淋巴,继而进入血液循环,而致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以结合型胆红素增高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