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治疗相关腹泻
(1)化疗相关腹泻(chemotherapy induced diarrhea,CID):CID是临床肿瘤治疗中常见的毒性反应,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各个级别腹泻报告发病率高达82%,往往对其认识不足。美国国家肿瘤研究所总结了不同患者不同程度腹泻的特点。
大约三分之一CID的患者岀现严重腹泻(3~4级),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例如,由于腹泻易引发电解质紊乱、脱水、营养不良、肾功能不全及感染等并发症,进而导致脓毒血症甚至死亡,使患者不得不住院治疗。治疗CID相关的费用远远超过了其他治疗相关性毒性的费用。
接受伊立替康治疗的患者中有60%~80%发生腹泻,急性或迟发性腹泻均可发生。急性腹泻发生在使用伊立替康后的24小时内,通常是胆碱能受体介导的分泌性腹泻,一般选择抗胆碱药物——阿托品来治疗急性腹泻。迟发性腹泻一般发生在化疗后的24小时或24小时之后,通常也是分泌性腹泻;治疗迟发性腹泻的首选药物是洛哌丁胺,其是一种非阿片类镇痛药,通过直接影响肠道平滑肌而减弱肠道蠕动,通常首次剂量为4mg,后每4小时(或排不成形便后)应用2mg,直到患者保持12小时不发生腹泻后可停药,最大剂量不超过16mg/d。其他用于治疗迟发性腹泻的药物还有阿托品-苯乙哌啶、奥曲肽。奥曲肽作用于上皮细胞,并且抑制胃肠激素如5-羟色胺、血管活性肠肽、胃泌素等的分泌;同时增加肠道转运时间,促进肠道电解质吸收,从而降低肠系膜血流量。鸦片酊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止泻剂,常被作为洛哌丁胺的替代物。
针对化疗后腹泻患者,首先评估患者是否存在CID,如评估为化疗相关腹泻,则立即给予饮食管理,并给予口服洛哌丁胺治疗,12-24小时后再次评估,如完全缓解则逐渐加入固体食物,待腹泻停止12小时候停用洛哌丁胺;如出现3~4度腹泻则立即给予补液,补充电解质等对症支持治疗;如为轻度(1~2级)腹泻,则给予高剂量洛哌丁胺对症治疗;12-24小时后再次评估,如完全缓解则逐渐加入固体食物,待腹泻停止12小时后停用洛哌丁胺;如不缓解,则应立即就诊进行补液,纠正电解质紊 乱等对症支持治疗。
(2)放疗相关性腹泻:腹泻症状通常发生在放疗的第3周,当放疗联合化疗时发生率会增高,其与被照射部位及照射剂量有关。经过盆腔或腹腔照射后约50%患者发生肠炎,表现为腹部绞痛和腹泻。约3%的患者发生严重威胁生命的腹泻,而26%~49%的患者发生慢性放疗后腹泻。目前放疗导致的腹泻没有明确有效的方法预防,因此一旦出现放疗相关性腹泻,应在一般腹泻的对症治疗基础上尝试其他治疗:最近有文献报道高压氧治疗可以缓解放疗所致慢性腹泻的症状。另有报道称α2巨球蛋白治疗放射性肠炎效果良好,可应用3mg肌肉注射,每日一次,2个月为1疗程。其原理可能是通过对蛋白酶水解活性的调节而参与凝血、纤溶、激肽释放、炎症及免疫等一系列生理及病理过程,抑制血浆激肽释放酶,使之减少,减轻毛细血管渗岀;同时可与多种蛋白水解酶结合,抑制其对肠壁的作用。
(3)手术所致腹泻:①手术相关解剖结构改变所致腹泻,如胃大部切除术、胃空肠吻合术、空肠结肠吻合术经长时间的适应过程可能有所好转,暂给予一般对症处理。②全胰切除术(Wipple手术)治疗的患者常存在腹泻,是由于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引起的消化不良和脂肪泻。可以通过低脂肪饮食和口服外源性胰酶得以解决。一些商业制剂制作成微囊使它们能够抗胃酸,防止酶失活。通常应用每餐30000U的胰脂肪酶吞服,可减少脂肪泻和防止体重减低。
腹泻作为taptap点点亚洲体育肿瘤患者严重的症状之一,可以导致多种不良后果,影响其生活质量,缩短生存时间。在识别恶液质腹泻后,给予积极的对症及对因治疗可明显减轻腹泻症状,阻断或延缓恶液质进程,为进一步治疗争取宝贵的时间。
